别让欢乐变悲剧!夏日玩水时必须警惕的双重危机......

2025-07-16


暑期前往海边游玩,本是惬意无比的乐事,然而,创伤弧菌与溶藻弧菌却可能隐匿于海水和受污染的水源之中,虎视眈眈威胁您和家人的健康。

图片



图片

一、创伤弧菌与溶藻弧菌“身世介绍”

1

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有两种主要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食用未煮熟的贝类(如牡蛎、蛤蜊),创伤弧菌会经消化道侵入,引发腹泻、呕吐、发热,严重者导致败血症、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超50%。

经伤口感染:海边玩水时皮肤若有擦伤、划伤等破损时接触海水,创伤弧菌会通过伤口侵入,引发局部红肿、疼痛、水疱,甚至坏死性筋膜炎,需紧急手术清创。


2

溶藻弧菌

溶藻弧菌作为海水中常见的嗜盐性弧菌,常污染牡蛎、贝类等海鲜。夏季高发,沿海地区发病较多,婴幼儿和青少年更易感染

食用者常因剧烈腹痛、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为肠胃炎,也会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伴随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图片


图片

二、小小弧菌如何“悄悄靠近”?

1. 微小伤口:皮肤破损的“致命风险”

图片

海边玩水时,皮肤与海水的摩擦可能导致微小擦伤或裂口,也有部分身体健康者意识薄弱,认为身体有个小伤口没什么,不影响下水,这些肉眼难以察觉的伤口可能成为致病性弧菌侵入的“门户”。


2. 玩水用具:可能成为细菌载体

图片

浮板、泳镜等公共设施和用具可能因多人接触而残留相应细菌。若使用者不注重个人用具清洁,玩水后不及时脱下泳衣泳帽进行洗澡,未彻底清洁双手或直接接触口鼻,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 耳道侵入:水中的“隐形威胁”

图片

玩水时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溶藻弧菌可在温暖、潮湿的耳道环境中繁殖,引发外耳道炎(俗称“游泳耳”),症状包括耳痛、流脓、听力下降。若细菌通过鼓膜穿孔侵入中耳,可能引发中耳炎,甚至脑膜炎。

图片


图片

三、天纵达干部业务培训中心预防建议

选择正规场所:避免在污染水域玩水,选择有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的海滩。

确认健康状况:检查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或炎症时切勿下水。若不慎受伤,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保持伤口干燥,若情况严重,请及时就医。

注重个人卫生细节:避免直接用手触摸口鼻,玩水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自带个人用品(如毛巾、泳镜、浮板),减少接触公共设施。玩水后彻底清洗皮肤和头发,重点清洁耳道、腋下、腹股沟等褶皱部位,避免细菌滋生。

注意耳道防护:玩水时佩戴耳塞,避免耳道进水。出水后倾斜头部,单脚跳动排出耳道积水,或用干净棉球吸干水分。避免用手指或棉签深入耳道清理,防止损伤耳道皮肤。

控制游泳时间:惠州党建文化规划上墙建议每次玩水不超过2小时,减少长时间浸泡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风险。

高危人群:特别警惕,加强防护。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者:避免食用生腌海鲜,减少接触海水;家人应陪同,携带急救药物。

图片


图片

四、应急处理:

政府机关党建文化规划设计中心教你感染后如何自救?

1

消化道症状:

出现腹泻、呕吐、发热时,立即就医并告知海鲜接触史。轻症者可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2

伤口症状:

伤口红肿、疼痛加剧或出现水疱时,立即用清水冲洗,覆盖无菌纱布,尽快就医。避免挤压或自行挑破水疱,防止细菌扩散。


3

耳道症状:

耳痛、流脓时,用干净棉球吸干分泌物,避免进水,尽快就医。


4

全身症状:

高热、寒战、低血压或意识模糊时,需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图片



政府机构干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温馨提示

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虽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风险。选择正规水域、保护伤口、注意耳道清洁、及时更换干燥衣物,是远离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威胁的关键。若不慎感染,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海鲜接触史,能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守护健康与安全。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