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空气逐渐变得干燥,燥气容易伤肺,此时应多吃一些有养阴润肺功效的食物。比如百合,可煮粥、炖汤,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富含天然植物胶质,滋阴润肺效果佳,可煮成银耳羹;莲子既能养心安神,又能益肾涩精,用来熬粥、做甜品都不错;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对肺部健康有益,可蒸、可煮、可煲汤。
中医认为,秋季肺气当令,辛味食物具有发散的作用,食用过多会导致肺气过盛,损伤肝脏功能。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辣椒等辛味之品。而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可适当多吃些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应季的酸味果蔬。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的情况,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像蒸熟的梨,能生津止渴、润肺止咳;荸荠清脆爽口,可清热生津;莲藕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生吃清热凉血,熟吃健脾开胃;蜂蜜能润燥通便,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蜂蜜水,对身体大有好处;芝麻可滋养肝肾、润燥滑肠,可将其磨成粉,加入粥中或洒在糕点上食用。
民间有立秋 “贴秋膘” 的说法,过去人们夏天食欲差、劳作消耗大,立秋后吃些肥腻肉食来补充营养、储存脂肪抵御寒冬。但如今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人夏天也没有明显的苦夏现象,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盲目 “贴秋膘”,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可能引发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
对于 “贴秋膘”,应因人而异。体虚者可适当进补,选择一些温和的食材,如鱼肉、鸡肉、鸡蛋、山药、糯米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人群则需谨慎,遵循饮食均衡原则,多吃应季蔬果和粗粮,控制每日鱼禽蛋瘦肉总量在 120 - 200g,优先选择鱼、禽等白肉,少吃猪肉等红肉,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
《黄帝内经》说 “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立秋后应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有益。一般来说,秋季晚上 9 - 10 点入睡、早晨 5 - 6 点起床较为适宜。除了保证夜间睡眠,最好还能午睡半小时,以缓解 “秋乏”。
俗话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 。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尤其早晚温差开始变大。在居家环境中,夜间空调不宜开得过低,必要时适当关窗保暖。政府机关党建文化规划设计中心提醒大家日常要避免空调、电扇直吹,注意保护脖子、后背、脚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气温较低时可着薄衣御寒凉。
初秋时节,可适当增加运动量来发汗,缓解燥邪。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应选择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微微发汗即可。运动时间建议选择上午 9 点前或傍晚 5 点后,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
秋季万物开始萧条,人们容易产生悲秋情绪。政府机构干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建议主动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可多去户外走走,如登高望远,开阔心胸;也可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丰富生活,缓解不良情绪。
立秋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脾胃功能渐弱。此时若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冰镇瓜果、生鱼片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西瓜、甜瓜等瓜类,性质寒凉,立秋后应少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瓜果更要避免直接食用。
随着天气逐渐干燥,食用过多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烧烤等,容易助长体内燥火,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不利于肺部养护。
立秋后养生重在养阴滋阴,此时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以免阳气耗损,影响人体潜阴藏阳。应选择较为平缓的运动项目,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熬夜会损伤人体气血,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立秋后应顺应季节变化,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以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身体变化。
夏末秋初,若头发半干时就入睡,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寒气容易侵入人体,引发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头部受到寒气刺激,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因此,惠州党建文化规划上墙提醒大家睡前应确保头发完全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