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10 月 22 日是 “世界传统医药日”,传统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 “养生热” 的兴起,不少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厨房,认为常见的食材随手搭配就能制成 “中药” 调理身体。然而,厨房食材与中药有着本质区别,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的原则,随意用食材自制中药,很可能踩进健康 “大坑”,不仅无法养生,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今天,天纵达干部业务培训中心就为大家盘点 6 个自制中药的常见误区,帮你避开健康风险。
误区一:生姜煮水治感冒,喝得越多越好
生姜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很多人认为生姜性温,煮水喝能驱寒治感冒,于是感冒后就大量饮用生姜水。但实际上,生姜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感冒。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证型,生姜主要适用于风寒感冒,能起到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如果是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咽喉肿痛、黄痰、发热等,此时饮用生姜水,相当于 “火上浇油”,会加重体内的热邪,导致感冒症状加剧。而且,即使是风寒感冒,也需控制生姜的用量,过量饮用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烧心等不适,尤其是本身有胃炎、胃溃疡的人群,更要谨慎。
正确做法:感冒后先明确自身证型,若无法判断,可咨询专业中医师。风寒感冒初期,可适量饮用生姜红糖水,一般生姜 3-5 片、红糖适量即可,不宜过量。

误区二:红枣泡水能补血,人人都适合
红枣口感甘甜,常被人们视为 “补血神器”,很多人每天都会用红枣泡水喝,甚至认为吃得越多补血效果越好。但从中医角度来看,红枣并非人人适宜,其补血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红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它滋腻的特性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对于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人来说,过量食用红枣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此外,红枣的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而且,中医所说的 “补血”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单靠吃红枣就能实现,还需要结合个人体质,搭配其他药材或食材进行调理。
正确做法:脾胃功能良好的人,日常可适量食用红枣,每天 3-5 颗即可;脾胃虚弱、痰湿重、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在中医师指导下食用。若有明确的补血需求,需咨询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大蒜泡酒能杀菌,长期饮用好处多
大蒜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白酒能活血化瘀,于是很多人认为大蒜泡酒后,既能杀菌又能养生,长期饮用对身体好处多多。但实际上,大蒜泡酒不仅没有传说中的神奇功效,还存在不少健康风险。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虽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经过白酒浸泡后,大蒜素的含量和活性会受到影响,杀菌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白酒的酒精含量较高,长期饮用会对肝脏、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患酒精性肝病、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风险。另外,大蒜性温,白酒也性温,两者结合会加重体内的燥热之气,容易导致口干舌燥、便秘、上火等症状,对于阴虚火旺的人群来说,危害更大。
正确做法:惠州党建文化规划上墙不建议通过饮用大蒜泡酒来养生。日常可适量食用生蒜或熟蒜,以获取大蒜素的益处,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刺激肠胃。若有杀菌、调理身体的需求,应选择科学、安全的方式,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误区四:枸杞泡茶能护眼,随意搭配无禁忌
枸杞是大家熟悉的养生食材,很多人认为枸杞能清肝明目,于是经常用枸杞泡茶喝,还会随意搭配菊花、红枣、桂圆等食材。但枸杞并非人人适宜,其使用也有一定的禁忌。枸杞性平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合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的人群。但对于体内有湿热、痰湿的人来说,过量食用枸杞会加重湿热、痰湿症状,导致口苦、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等问题。此外,枸杞的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严格控制用量。而且,枸杞与其他食材搭配时也有讲究,比如菊花性凉,与枸杞搭配适合肝火旺盛的人群,但政府机关党建文化规划设计中心提醒脾胃虚寒的人长期饮用枸杞菊花茶,会加重脾胃不适,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正确做法:肝肾阴虚、视力不佳的人,日常可适量用枸杞泡茶,每天 10-15 克即可;体内有湿热、痰湿、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在中医师指导下食用。搭配其他食材时,需根据自身体质选择,若不确定,可咨询专业中医师。
误区五:山楂煮水助消化,空腹大量喝也没事
山楂酸甜可口,能增进食欲,很多人认为山楂煮水喝能助消化,尤其是在饭后或空腹时大量饮用。但实际上,山楂的助消化作用主要针对肉食积滞,对于其他类型的消化不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山楂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如山楂酸、苹果酸等,空腹大量饮用山楂水,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痛、反酸、烧心等不适,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此外,山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妇食用山楂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因此孕妇应禁止食用山楂及其制品。
正确做法:肉食积滞、食欲不振时,可适量饮用山楂水,每次用量不宜过多,且不宜空腹饮用;政府机构干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提醒!孕妇、脾胃虚弱、胃酸过多的人群应避免食用山楂。若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应先明确原因,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调理。
误区六:花椒泡脚能祛湿,水温越高效果越好
花椒性温,有温中止痛、除湿散寒的作用,很多人喜欢用花椒泡脚,认为能祛湿养生,还觉得水温越高,祛湿效果越好。但花椒泡脚并非人人适宜,水温过高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花椒泡脚适合风寒湿痹、手脚冰凉的人群,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但对于阴虚火旺、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来说,花椒泡脚会加重体内的燥热之气,或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增加健康风险。而且,水温过高会烫伤皮肤,还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控制水温。
正确做法:花椒泡脚的水温以 40℃左右为宜,每次泡脚时间 15-20 分钟即可;阴虚火旺、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宜用花椒泡脚。若有祛湿需求,应结合自身体质,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世界传统医药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应理性看待传统医药,尊重其科学规律。厨房食材虽常见,但它们不是中药,不能随意搭配使用来替代专业的医疗调理。如果身体不适或有养生需求,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和科学调理,避免因误用食材自制中药而踩 “坑”,危害身体健康。